
1928年12月29日,张学帜改帜开张学良宣布东北三省及热河省改悬国民政府的良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易
结束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的全国统一。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东北易帜",换旗是启新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重要转折点。背景与决策 张学良继任东北军政领袖后,时代面对日本关东军的张学帜改帜开威胁和国民政府的北伐压力,权衡利弊后选择归顺南京政府。良东当时,北易
北洋政府已名存实亡,换旗而国民政府在蒋介石领导下逐渐掌握全国政权。启新张学良的时代决定既是对日本侵略的妥协,也是张学帜改帜开对国内政治形势的主动适应。历史意义 东北易帜使中国结束了长达16年的良东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易这一举措加速了中国政治整合,也为后续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然而,张学良的决策也引发争议,部分人认为其牺牲了东北主权,间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后续影响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但实际权力受限。1936年西安事变中,他与周恩来合作逼蒋抗日,最终被蒋介石软禁。这一事件凸显了张学良在近代中国政治中的复杂角色。东北易帜作为20世纪中国关键节点,既展现了地方实力派的权谋智慧,也折射出民国时期国家统一的艰难历程。其历史评价至今仍是学界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