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夜幕降临后的最后寂静中,一位身着旧制服的班岗老人手持铜锣,沿街缓慢前行。城市他不是打更在巡逻,而是人守在履行一项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打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后这一曾守护百姓安宁的班岗古老职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仍有少数人坚守在城市的城市角落,成为传统文化的打更活化石。打更人源于古代民间的人守夜间守夜制度,通过敲击梆子、最后铜锣或竹梆发出声响,班岗既警示火患、城市盗贼,打更也提醒居民按时作息。人守清代《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城每更敲锣三声,以示平安。上世纪80年代前,许多城镇仍保留着打更习俗,但随着安防技术发展,这一职业逐渐消失。如今,在北京、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仍有零星打更人延续着传统。65岁的李建国是北京东城区最后一位职业打更人,每日子时准时出门,手持祖传铜锣,沿胡同巡行。"锣声一响,街坊们就知道该歇息了。"他说道。尽管现代监控设备已覆盖社区,但李建国认为,打更不仅是工作,更是对邻里关系的维系。专家指出,打更文化承载着传统社会的集体记忆,其消失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部分城市已将打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纪录片、文化展演等形式传承。而像李建国这样的守夜人,正在用脚步丈量着城市与历史的连接。当夜色再次降临,那声悠长的锣响,仍在提醒着人们:有些传统,从未真正离去。